公司动态
静力压桩(预制方桩、预应力管桩)的工艺标准(二)
更新时间: 2023-01-23
(三) 质量标准
1. 保证项目
(1) 钢筋砼预制桩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,并有出厂合格证。
(2) 桩的贯入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,**几次的贯入度不能依次递增。
(3) 桩的接头节点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。
2. 允许偏差
(略)
(四) 施工注意事项
1. 避免工程质量通病
(1) 桩身断裂
1) 现象:桩在沉入过程中,桩身突然倾斜错位,当桩尖处土质条件没有特殊变化而贯入度突然增大,施压油缸的油压显示突然下降引起机台抖动,这时可能是桩身断裂。
2) 原因:
a.桩制作时,桩身弯曲超过规定,桩尖偏离桩的纵轴线较大,沉入过程中桩身发生倾斜或弯曲。
b.桩入土后,遇到大块坚硬的障碍物,把桩尖挤向一侧。
c.稳桩不垂直,压入地下一定深度后,再用走架方法校正,使桩身产生弯曲。
d.两节桩或多节桩施工时,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**,产生了曲折。
e.制作桩的砼强度不够,桩在堆放、吊运过程中产生裂纹或断裂未被发现。
3) 预防措施
a.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,必要时对每个桩位用钎探了解。对桩构件要进行检查,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(L/1000且≤20mm)或桩尖不在桩纵轴**的不宜使用。
b.在稳桩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应及时纠正,桩压入一定深度发生严重倾斜时,不宜采用移架方法来校正。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**,接头处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执行。
c.桩在堆放、吊运过程中,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,发现桩开裂超过有关验收规定时不得使用。
(2) 桩顶掉角
1) 现象:在沉桩过程中,桩顶出现掉角。
2) 原因:
a.预制的砼配比不良,施工控制不严,振捣不密实等或养护时间短,样护措施不足。
b.桩顶面不平,桩顶平面与桩轴线不垂直、桩顶保护层过厚。
c.桩顶与桩帽的接触面不平,桩沉入时不垂直,使桩顶面倾斜,造成桩顶面局部受集中应力而掉角。
d.沉桩时,桩顶衬垫已损坏未及时更换。
3) 预防措施:
a.桩制作时,要振倒密实,桩顶的加密箍筋要保证位置准确;桩成型后要严格加强养护。
b.沉桩前应对桩构件进行检查,检查桩顶有无凹凸现象,桩顶面是否垂直于轴线,桩尖有否偏斜,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桩不宜使用,或经过修补等处理后才能使用。
c.检查桩帽与桩的接触面是否平整,如不平整应进行处理才能施工。
d.沉桩时稳桩要垂直,桩顶要有衬垫,如衬垫失效或不符合要求时要更换。
(3) 沉桩达不到要求
1) 现象:桩设计是以**终贯入度和**终桩长作为施工的**终控制。一般情况下,以**终贯入度控制为主,结合以**终桩长控制参数,有时沉桩达不到设计要求的**终控制要求。
2) 原因分析
a.勘探点不够或勘探资料粗,对工程地质情况不明,尤其是对持力层起伏标高不明,致使设计考虑持力层和选择桩长有误。
b.勘探工作是以点带面,对局部硬夹层、软夹层不可能全部了解清楚,尤其在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下,还有地下障碍物,如大块石头、砼块等。压桩施工遇到这种情况,就会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控制标准。
c.以新近代砂层为持力层时或穿越较厚的砂夹层,由于其结构的不稳定,同一层土的强度差异很大,桩沉入到该层时,进入持力层较深才能达到贯入度和容易穿越砂夹层,但群桩施工时,砂层越挤越密,**会有沉不下的现象。
3) 预防措施
a.详细查明工程地质情况,必要时应作补勘,正确选择持力层或标高。
b.根据工程地质条件,合理地选择施工方法及压桩顺序。